融创冰雪生意的退与进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黄宁 2024/12/03

5年盈利1.73亿

融创宣布退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11月29日,融创发布公告称,太阳岛集团同意受让哈尔滨融创文旅持有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冰雪大世界公司”)46.67%股权,代价约为10.21亿元(人民币,下同)。出售事项完成后,融创将不再拥有冰雪大世界公司的任何股权。

2023年,哈尔滨旅游出圈,标志性景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度爆火,并在经营上实现扭亏为盈。随着冰雪旅游进入旺季,冰雪大世界热度再次延续。而融创选择在此节点放弃这块“蛋糕”,有何特殊考量?

出局后国资接盘

公开资料显示,冰雪大世界公司成立于2013年,拥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国际啤酒节两大知名文旅品牌,主要从事于冰雪景观展示、冰雪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管理等业务。

2019年,冰雪大世界公司推进混改,引入融创为增资扩股战略投资者。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融创方面向冰雪大世界公司增资约14.27亿元,对应的股权比例为46.67%。融创入局,也标志着冰雪大世界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不过,融创只拥有冰雪大世界公司34.21%的权益。因截至目前,融创只实缴增资款约8.48亿元,还有约5.79亿元增资款未实缴。

出售事项完成后,融创无需支付剩余未实缴增资款,也不再拥有冰雪大世界公司的任何股权,后者将由哈尔滨太阳岛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9.47%、哈尔滨市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0.53%,两大股东均由哈尔滨国资委100%持有。由此,冰雪大世界公司重回国资“怀抱”。

针对此次交易,融创在公告中给出理由:“本次出售事项收回投资款将很好的支持集团在哈尔滨地产开发项目的保交楼工作。”据悉,在10.21亿元款项中,有约4.046亿元支付至政府监管专户用于保交楼,其他剩余用于偿还相应欠款以及质押贷款。

不难发现,融创“清仓”的背后,是源于资金的压力。财报显示,于2024年6月末,融创的流动负债净额约492.3亿元,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约1934.9亿元和839.3亿元,现金余额约256.8亿元。

截至8月末,融创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总计约1143.2亿元,导致借贷本金总额约539.6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

为了进一步化解债务压力,11月14日,融创公布了境内债二次重组的初步计划,包括现金要约收购、股票及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以资抵债和全额长展期等选项,总规模超过百亿元。若境内债二次重组方案顺利落地,融创有望成功削减超过50%境内债务。

5年盈利1.73亿

被融创“抛弃”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在2023-2024冰雪季,成为全国旅游景区中当之无愧的“顶流”,61天的运营期,共接待入园游客271万人次,冰雪大世界公司也因此扭亏为盈。

据融创的财报显示,截至2024上半年,冰雪大世界公司经审核综合净资产约为16.87亿元。盈利方面,2022年全年,实现税前净亏损为4739万元,2023年则扭亏为盈,实现税前利润1.68亿元。

冰雪大世界公司盈利能力渐强,背后的资本却黯然退场。“虽然冰雪旅游升温与政策利好释放,使得冰雪产业前景光明,但是冰雪生意并非暴利行业,要面临运营时间长、投资金额大、回款周期长、盈利情况差强人意等问题,因此投资回报率并不理想。”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事实上,就融创而言,从2019年入局冰雪大世界到如今的全面退出,约5年时间,实现盈利仅1.73亿元。

曾有头部企业管理层坦言,滑雪场是一个巨大的重资产投资,一条高级索道大概需要投入一亿元,依靠门票很难实现盈利。这也要求投资者和创业者,需要长期有耐心的投入,并提高运营效率、服务创新。

转型轻资产布局

融创在冰雪业务上,除了退出冰雪大世界外,此前于2023年1月,将深圳冰雪文旅城的股权与债权转让给珠海华发,转让总金额约为35.8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在抛售重资产项目的同时,融创也在不断依托旗下雪场运营品牌——热雪奇迹,在国内外拓展其他冰雪业务。

据了解,热雪奇迹通过轻资产管理输出方式,与多地室内外雪场陆续达成合作。

2024年上半年,融创与泉州文旅集团签约当地首家专业室内雪场合作,热雪奇迹将入驻泉州,提供雪场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服务。

除此之外,融创还与沙特TIJAN集团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市达成战略合作,融创热雪奇迹将助力沙特TIJAN集团在室内雪场的设计、建造与运营等方面,为中东地区提供冰雪服务。

不仅如此,由武汉城建集团打造、热雪奇迹运营的华中最大室内雪场——武汉城建热雪奇迹已经于11月正式开业。官方披露,预计2025年,热雪奇迹石家庄、苏州、深圳等城市的室内雪场将陆续对外迎客。

融创冰雪业务释放出一定增长潜力。2024年,上半年整体收入实现约4.2亿元,同比增长约13%,成为融创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但目前对融创的营收贡献占比仍然较少,还未形成一定规模。

编辑:黄宁

相关新闻

最新推荐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地产》微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