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面儿·年报深解丨审慎前行 雅居乐保持韧性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22/05/27

为应对市场变化,雅居乐在动态调整自己的步伐。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探底,进入波动周期。

据克而瑞监测的51家典型房企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近九成房企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出现下滑。其中,毛利率中位数跌破20%,同比降低4.4个百分点至19.3%。

2022年5月10日,雅居乐发布2021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雅居乐营业额730.28亿元。在盈利表现方面,雅居乐于报告期内录得毛利为人民币190.21亿元,整体毛利率为26.0%;录得净利润为90.98亿元,股东应占净利润为67.12亿元。

身处行业大变局中,雅居乐业绩不免受到波及。但相比于整个行业,雅居乐的业绩仍保持了一定的韧性。

稳固基本盘

为应对市场变化,雅居乐在动态调整自己的步伐。

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骤降。为促进销售,雅居乐持续推动区域多元化线上线下营销策略,并适度调整各地区的可售资源,推出全新项目40个,在售项目达到247个。

因此,雅居乐于华南、华东、海南、云南、华北等区域取得相对良好的预售成绩,为公司带来稳定经营性现金流。报告期内,雅居乐录得预售金额合计为1390.1亿元,同比增长0.59%。这在2021年百强房企销售下滑3%的情况下,尤为难得。

为稳固企业未来发展,雅居乐选择审慎拓储蓄力。2021年,雅居乐策略性地透过招标、拍卖、挂牌、勾地及股权收购等方式新增优质项目29个,新增土储424万平方米。其中,大湾区新增项目4个、长三角新增项目13个,继续深耕大湾区及长三角两大城市群。

随着新增土储的纳入,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在84个城市共拥有总土储约4737万平方米。其中,在大湾区拥有土储面积约为1240万平方米,占总土储的26.2%;在长三角拥有土储面积约为566万平方米,占总土储的11.9%。

随着两大核心城市群在产业发展及人口增长上持续释放发展潜力,这些土储将为雅居乐提供长远而稳定的收入支撑,为企业未来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增厚现金流

在行业下行的当下,增厚现金流显得尤为重要。 为优化财务结构、增厚现金流,雅居乐左手积极融资、右手适时盘活非核心资产。

于报告期内,雅居乐通过多渠道融资,实现业务发展与财务管理的平衡。具体而言,在境外,雅居乐公开发行2笔优先票据,合计7.14亿元美元;并获授予一笔初始金额为52.53亿港元及2850万美元(附带增额权)的信贷协议。在境内,雅居乐发行一笔14.5亿元的公司债券。

在发行融资的同时,雅居乐还在严格管控融资成本。数据显示,其2021年实际借贷利率进一步降低至5.87%。与此同时,雅居乐持续加强现金流管理,合理安排偿债计划。

于2021年内,雅居乐按时偿还各项到期债务,包括悉数赎回1亿美元8.55%的优先永续资本证券,以及于2021年到期的本金总额为6亿美元8.5%的优先票据,实现公司债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基于此,企业净负债比率进一步降低至50.8%,处于“红线”之下。

不仅如此,雅居乐还通过出售亚运城等数个非核心物业(包括酒店、商场、售楼部、小区商业配套及公寓),适时盘活及处理部分非核心资产,在提升资产使用效益的同时,有效增加公司的流动性。

这一系列举措已初见效果。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雅居乐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为384.2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为9.30亿元,持续为正。

拓展新赛道

面对房地产开发市场天花板已现的局面,雅居乐过去多年来坚持“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营运模式,布局物业管理、环保等多元业务,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如今,多元化业务开始步入收获期。报告期内,其多元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6.25亿元,收入占比总营收的比例提升至20.0%,较2020年提升6.7个百分点。

其中,物业管理板块实现营收113.30亿元(已剔除关联业务营业额),同比增长44.3%;营业利润19.64亿元,同比增长6.6%。环保业务录得营收27.67亿元,同比增长15.8%;经营利润2.77亿元,同比上升170.3%。而这也将为雅居乐贡献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此外,雅居乐仍未停止探索、开拓具有增长潜力的“新赛道”。据悉,于2021年,雅居乐布局新能源汽车及调味品板块,与WM Motor Holdings Limited(简称“威马汽车”)和广东珠江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江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其股东。

雅居乐方面表示,未来将借助旗下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等多元业务布局,在销售和品牌推广方面与威马汽车及珠江桥形成协同效应。随着威马汽车及珠江桥在所属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将从长远上为雅居乐创造更大价值。

如今,雅居乐已经形成了地产主业、多元化产业以及“新赛道”业务协同发展的格局,这种稳定的三角格局将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

编辑:黄宁

相关新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地产》微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