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收入锐减,谁能抵补?

本文来源于:华尔街见闻 2024/09/18

1-8月全国百强房企拿地金额累计同比降幅40%,较7月继续明显扩大。

近期土地出让收入锐减。1-8月全国百强房企拿地金额累计同比降幅40%,较7月继续明显扩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地方政府是逆周期政策发力的重要载体。土地出让收入锐减,谁能抵补财力之源?后续宏观影响如何?政策重心是否调整?

图1. 地方财力:挑战的来源

一、土地收入,谁能抵补?

与海外不同,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高达约20%。即便类比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土地公有制主导的经济体,我国财政对土地收入等的依赖度也明显更深。尽管今年以来我国非税收入等明显高增,仍难填补地产快速下行引致的缺口。

图2. 财政对土地等收入的依赖度

注:依赖度为财政收入中地产相关收入占比。中国、新加坡为2023年数据,香港为2022年,其余为2021年。

放眼全球,房地产的较快调整往往通过“金融加速器”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即房价引致抵押品价值变化,从而引致整体信用和经济的调整。但与海外不同,除了上述机制,我国由于财政对于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更深,还存在着“财政加速器”。

图3. 财政加速器与金融加速器:中外异同

注:中、美、日的T年分别为2021、2006、1991年。

二、政策目标,是否变化?

国际来看,房地产调整的系统性影响,终将滞后体现在银行资产质量等金融方面。但对我国而言,短期更为直接集中在地方财政领域。在经济稳增长和化债防风险之间的权衡更为纠结。近期后者的权重似在加大。多地表态“化债也是政绩”,甚至有地方将化债作为“一号工程” “一号战役”。

图4. 稳增长与防风险:权重是否已变?

注: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有息负债。

展望未来,“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之下,仍有出台增量财政等政策的概率,但力度是关键。鉴于化债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未来新增的财力能多大程度对冲土地收入的收缩,多大程度直接用于经济稳增长目标,依然面临诸多分流。

编辑:武爽

相关新闻

最新推荐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地产》微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