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乡里陈长春:乡村振兴的价值是让百姓赚到钱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高雅 2023/03/30

乡村发展趋势的是要带动老百姓、带动一二三产融合,既能形成规模效应,又能兼顾到个性化与丰富的体验度。

扎根乡村民宿产业,需要耐下性子,沉下心,一点点去做。

不疾不徐、朴实中带着坚毅,这是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整个专访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谦和,耐心地讲述着他对于乡村民宿产业的理解,对于消费者需求的理解,以及对于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的坚持。

那么,疫情前后民宿产业出现了哪些变与不变?未来民宿的发展格局将走向何方?民宿产业该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促进乡村一二三产大融合?带着这些疑问,财经网对话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且听他一一道来。

疫情前后的变与不变

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受限,短途旅游成为主流,而作为短途旅游的载体,民宿迅速蹿升为消费者首选。

对此,陈长春表示,疫情对民宿产业形成了很好的市场培育。以前,人们出游有多样化的选择,包括出境游以及省内、省外的远途度假旅游等。但这些选择在疫情期间突然停滞,人们只能去近郊解决度假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周边的乡村。就在人们迫不得已进行周边度假选择时,却发现了以前很多在民宿领域默默耕耘的小品牌。这些“小而美”的产业在疫情期间,短途度假的选择之下,得到了更多曝光率,使得他们在市场挤压效应下,获得了很高的入住率与收益。

很多人认为疫情过后,人们消费趋向理性,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但他却表示,从目前各项后台数据表现来看,退潮情况并没有预想得那么强烈。不仅如此,还能明显感觉到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在短途度假旅游与长途度假旅游这两种选择当中,更倾向于前者。

这是因为疫情期间,人们了解到原来在北京、成都或西安等地周边,以及那些深山里有着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它们的整体度假体验要比去巴厘岛、北海道那样人疲马惫的远途状态更能获得丰富的度假体验。

所以,他认为,这对于整个民宿产业将会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对行业从业者来说,也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一方面区分新的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疫情在已经获得的市场培育里,要进一步丰富度假内容,迭代自身产品,把良性循环持续下去。

他谈到,乡村旅游度假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它要比普通的旅游市场更丰富、更稳健。因为它更趋向于休闲与度假。“休闲与度假一定是让人舒服为主,而不是求新、求奇、求异。而旅游本身在求新、求奇、求异方面的诉求要比追求舒服多一些。所以,如果把度假市场和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你会发觉民宿在度假市场里会更稳定。”

在访谈中,陈长春还谈到了对于精品民宿的客群描摹。他表示,民宿客群主要以中年中产的亲子家庭人群为主。他们需要优雅舒适、生态健康以及交通便捷的度假环境。在疫情管控放开以后,这类群体的需求反而更加旺盛,尤其是对独立小院和独立管家服务体系民宿的需求,具体体现就是满房率依然居高不下。此外,人们对于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比疫情前更加旺盛。他坦言:“这主要源于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健康了。”

民宿格局未来向何方

当民宿走向大众视野,成为大众选择,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格局不免令人充满想象。民宿行业是否会出现龙头企业?又是否会走向上市的资本化之路?

然而对此,陈长春却给予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他认为,民宿行业没有老大。如果有,它便不是民宿。因为民宿产业的本质是特色化、个性化、主题化,这是民宿的生命线。如果要反其道而行之,去追求大而全,像互联网或是工业经济一样追求量级、追求上市的商业化变现。在他看来,当下是完全不可实现的。

反而他认为,在某个深山里的老太太经营着一个民宿,她能烧得一手好菜,客人或许仅仅因此便会经常去她那住店。“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实现。我们不需要把老太太的民宿开成一个已经在全国实现规模化的上市公司。在非工业化、生态化产品时代下,会不断生长出很多’小而美’的产业。”

不过,他也谈到,民宿不是没有商业价值,它的商业价值恰恰在于其服务价值。无论是做民宿的运营服务,还是市场、配套服务,甚至是供应链服务都充满机会。但由于民宿本身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诉求特性,这就导致其只能是一个个散点,越“小而美”,存在的价值就越大。

所以,他认为,民宿的权利更应该下沉到寻常百姓家里去。商业不能成为主导,主导的应该是那些小而散、有烟火气、星星点点藏在乡村里、深山里的每一个小院子和每一个“小而美”的独立个体。

最早,民宿在日本、台湾等地区兴盛时,人们住民宿的体验和住酒店完全不同。他们为了追求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才去选择民宿,他们追求独特的烟火气,且每一家民宿都各不相同。于是,民宿本身就成了最小微的目的地。

因而,他坦言:“如果将民宿转成酒店化发展,不仅对民宿产业来说是悲哀,对整个旅游市场也是很大缺失。就像预制菜一样,它实际上是冲击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我们需要更多样化的美食,而不是吃到的全都是一种称不上多好也称不上多坏、千人一面的口味。这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为了商业目的,很有可能它是一个阶段性商业发展路径。或许在某些细分领域需要这样的’预制菜’,因为它能实现又快、又好、又稳定,但它的好很难达到极致。而总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追求极致的消费体验,且他们的规模正逐渐扩大。”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需要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于是民宿也迎来了品牌发展机遇。陈长春谈到,民宿产业要结合本地优势以及老百姓的参与度,自然形成一个生态化规模。既要有生态化、个性化、多样化,又要有规模,才能慢慢形成品牌的持续迭代与赋能发展。

他以隐居乡里为例谈到,当企业不断去迭代优质产品时,在品牌塑造上的投入和压力也会越来越小。“这就好比某些大导演拍的电影,大家对他有了认知后,电影不管叫什么名字,拍什么内容,都会有信任的价值,且流量和上座率等方面也会越来越高。”

之于民宿品牌的塑造,他表示,用营造生态化的方式去发展乡村能够做到“四两拨千斤”。最终,能把农民、农副产品、当地的山水环境和闲置农宅用最轻微的方法改造后利用起来,以最低的成本做好乡村发展建设。

助力乡村产业大融合

事实上,民宿作为一种旅游度假产品,首先是一个情绪产品,要起到给人以造梦的情绪按摩效果。而情绪化的部分几乎不需要成本。

对此,陈长春举例称,比如老家那些斑驳的泥墙,就充满小时候回到外婆家的乡村体验感。这些泥墙不需要花钱买,设计师只是保护下来。再比如卡莎莎在彝族语中代表“感谢你”之意,仅用一个名字就有了这样一个品牌,只因它能营造出彝族的氛围与环境。在此之上,再通过对服务管家的服饰、提供的饭菜以及各种当地民俗的沉浸式体验进行提升和优化组合后,使它更符合现代人对乡村的憧憬和向往,且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品牌因此也就找到了爆发力。

当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稳健的底层服务,即解决吃喝拉撒的所有细节,而这些细节也是成本的主要构成。

但陈长春提出,当上述这些单元找到变现价值后,也会让当地人看到那些山水环境、房子和服务,原来能有这样强大爆发力的价值体现。于是又出现了更大的价值,即因门槛不高,当地百姓能更多地参与进来。“于是,隐居乡里卖1000元/间/晚的客房价,老百姓模仿着去做,也可以卖到500元-800元/间/晚。”

其中,隐居乡里用的是全闲置的农宅,与村集体联合开发,企业来负责专业化运营。而老百姓则是把自己的半闲置农宅进行翻修改造后,用来给客人住。在改造过程中,隐居乡里还会输出设计、运营培训以及市场导流力量。此外,在会对客流进行分析筛选后,企业还会将溢出部分在旺季时分给当地村民,并持续针对村民的服务意识等各方面进行培训。

“跟我们一起做的这些村民的民宿,虽然单价没我们高,但一个五六间房的院子,一年能赚到30万到50万元的收入。这也让他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即让老百姓赚到钱,且这样的赚钱路径门槛不高、压力不大”,他表示,这些变现都是本地原来的沉没价值,而不是通过新开拓市场才能获得的价值。

如此,民宿的体量规模问题通过老百姓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得以解决,并且还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可视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在这个过程中,民宿逐渐变成了容器和载体。

那么,除去三产上的价值,民宿是否还能助力乡村实现后续在一二产业上的更大融合呢?

对此,陈长春表示,以山楂小院为例,当客人来体验时,我们送上一杯自己熬制的山楂汁,没有添加剂还很好喝。于是,客人想买走它,这时“后备箱经济”的高附加值就出现了。“住在2000元/间/晚客房的客人,对价格是极不敏感的,但对品质却极为敏感。他可以用50多元钱买一瓶优质的山楂汁或香菇酱。而这些都是当地百姓也会操作的,只是我们把它规范化、标准化。”

当百姓参与后续的一产和二产时,收益往往会比三产,即做民宿接待和服务的收益更高。这就形成了强大的乡村发展趋势,即要带动老百姓、带动一二三产融合,既能形成规模效应,又能兼顾到个性化与丰富的体验度。

撰文/高雅 编辑/高雅

编辑:高雅

相关新闻

最新推荐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地产》微信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