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到城市更新,该如何让文化落脚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索珊 2018/04/20

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城市是文化在空间中的凝结。城市也是一直成长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建筑则恰如其分的反映出这个时期的浮躁或安逸

RET睿意德董事/北京公司副总  索珊

我一直不大喜欢“旧城改造”这个宏大的说法。这个词颇有一种上帝视角的冰冷感,在这种视角下,城市是建筑材料组成的居所,与人的精神层面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的风潮掀起之后,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文化沉淀出的街区,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华丽却千篇一律的建筑,玻璃覆盖下的高楼大厦,看似透明轻盈,生活于其中的人却感受着日渐沉重的区隔。

相较之下,“城市更新”或者如日本的“城市再生”,则亲切许多,城市是有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源自每一个与城市息息相关的居民。城市成为生活的载体,成为承载记忆的场所。人们塑造城市,城市亦塑造人们的生活,在这相互的塑造中起到纽带作用的,是文化。

驻留与焕新

里尔城市更新的代表“L'HermitageGantois, Autograph Collection”

谈及文化之于城市更新,想起曾经游玩欧洲时住过的一家酒店,L'HermitageGantois, Autograph Collection。这家酒店坐落于法国北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被誉为“西欧的十字路口”的法国里尔。里尔这座欧洲文化之都生活着21万居民,其中超过10万人都是大学生,所以这里的空气年轻且千奇百怪,市民化的手工业和商业氛围浓厚。

与法国大多数城市和区域一样,里尔的核心城区完好的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规划肌理和建筑,保留了17、18世纪的建筑风格,修旧如旧,因城市功能更迭带来的改造项目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L'Hermitage Gantois, Autograph Collection便是里尔城市更新的代表,这家酒店的前身是一所始建于1462年的修道院, 1664年改造为护理式医院,2003年改造成精品酒店,建筑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这家仅有72间客房的酒店对外不接待团客,旧时的景观散落于各处,有些用玻璃保护起来,有些则是开放式的。因其完好的保留了15世纪的独特建筑风格,又在改造中于空间设计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功能改变后亦焕发了新的独特魅力。身处其中,似乎置身于“博物馆奇妙夜”一般,但又不会产生设施古旧带来的不便感,文化的驻留与焕新不言自喻。

酒店以两个月作为展览周期,每个周期会展出、售卖一位艺术家或一个主题的艺术作品,展售不收取任何布展费用,但会留存一件当期作品作为永久纪念展示在酒店中。

文化是曾经的时尚,因此它不是凝固的,带有迭代和自毁的基因,但文化也因此携带了可以凝固时间的要素,新一代人对生活内容的关注来自于自我关注,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厚重成为了聚集客群的凝固剂。

“奇迹”源自明确的设计哲学

日本城市再生的代表作“东京中城”

除了欧洲的城市更新,与中国文化十分相近的日本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其中,东京中城便是日本城市再生的代表作。

中城位于东京六本木地区,“六本木”让人联想起“三棵树”之类的中国地名,“本”为树的量词,直译就是六棵树。但当地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在此建宅的六家名门望族,分别叫青木氏、一柳氏、上杉氏、片桐氏、朽木氏及高木氏,故称之为“六本木”。虑及日本还有一本木、二本木、三本木、五本木等地名,六本木源于望族的说法或可存疑,但旧时既为“高档住区”这点则是不错的。

东京中城所处的地块本是二战后美军将校的宿舍和日本防卫厅。2000年防卫厅搬迁,空出了10公顷的可开发用地,2005年,以三井不动产为首的六家公司中标,开始在此建设一个包括商务、居住、商业等多种城市功能在内的全新的复合型街区,这也是东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城市再生”计划的一次大规模实践。

东京中城由三井不动产主导开发,汇集了SOM、日建设计、EDAW、Communication Arts、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团队。要知道,许多设计师在阐述自己创作的时候会说“我没有想成为伟大的设计师,只是想设计一些东西来表达自己”,大师们有着更强烈的价值表达诉求。但就商业来讲,如果开发企业仅想逐利、顾问仅想表达专业、建筑师仅想表达自我价值、品牌仅想展示自我姿态……那将是如何混乱的一个空间。能有机的集合了一众大师的共同努力,东京中城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奇迹。

负责工程的三井物产主席岩佐说:“透过中城,我们旨在将东京打造成日本、亚洲,甚至是全球商业和文化创意的发源地,我们也希望这有助宣扬日本价值观和审美观至全世界。”而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说:“日本以经济强劲闻名,我们希望向世界展示另一面——那就是设计与美学。”

东京中城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都在把这个目标贯彻到底。

如果说表参道是由一个又一个随机漂亮句子组成的散文,那么不远处的中城就是一部动笔前已经过斟字酌句、起承转合巧妙构思好的小说。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城有着很明确的设计哲学。哲学是设计的底层逻辑和范式,空间之所以可以营造让人感知的氛围,是因为暗合了目标客群的价值取向。

带着“偏见”做项目

文化是“偏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文化的力量也取决于“偏见”的深度,越是纯粹的、极致的文化,就越是排他的偏见,所以文化项目打造就是带着“偏见”做项目,找到它并用细节极致的宣泄出。

而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局则在于,没有能力提供不同。拿喝咖啡的习惯举例。欧洲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重视美食、度假、咖啡馆中的交流,重视生活本身的乐趣。而美国受清教徒文化影响甚深,人们更重视工作,对生活的乐趣和技巧不甚感冒。所以欧洲有许多休闲舒适的独立咖啡馆,人们在里边一坐就是一天,美国人则习惯在连锁的咖啡馆买一杯带走。

近些年来,美国也开始更多的提倡通才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因为前者包含了如何生活。中国也在面临类似的转变。

城市、社会的发展有快变量与慢变量之分,快变量是技术,而慢变量则是理念、思维、文化。当慢变量跟不上快变量的发展,许多人的认知一夜之间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空巢青年、Live House、嘻哈、二次元……”一些新的名词不仅仅是名词,也成了代际的区隔。例如在一些人眼中,这些喜好意味着“颓废的一代”、“嘻哈是没有大脑的孩子在节奏快感下的空洞”……这种看法不过是“知识过时后的认知无能”,在理解之前便否定,实际上是给自己制造了安全的牢笼。当新现实、新数据、新趋势摆在我们面前时,直接否定其意义除了能在心理层面给自己安慰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价值。

工业革命时代是劳动溢价的时代,科技革命时代是知识溢价的时代,到了互联网时代,认知溢价才是核心推动力。拥抱变化,改变认知,才能建立发展与文化的链接。把人当做目的,而非手段,以文化为城市更新的脊髓,才能让文化熔铸进城市的每一角,才能让城市成为承载时光之所在。

编辑:
更新 城市 文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最新推荐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地产》微信
关于我们